張尹嚴**
壹、前言
過去對原住民族涉入政治案件的研究相對缺乏,但隨著近年來檔案的開放,而帶動相關研究出現。本文以宜蘭泰雅族菁英為案例,擬運用檔案追索原住民族在政治事件中的行動,深究原住民族何以被國家權力納入近代社會,又何以因此捲入至政治事件?
關於原住民族如何涉入戰後初期政治案件,范燕秋的研究〈樂信 ‧ 瓦旦與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探尋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指出理蕃政策所帶來的「殖民近代化」,形塑了原住民族高度的族群意識,使得原住民族菁英在面對戰後新舊體制轉換之際,也思考如何因應時代變局。[1] 換句話說,研究戰後初期原住民族的動向,必須要追溯自日治時期的統治政策。另外,探討菁英的族群意識,亦包含日治時期殖民當局的土地政策、醫療衛生或教育制度等不同層面的影響;透過檢視日治時期近代化政策對於戰後原住民部落及菁英的影響,才得以理解原住民族行動的意義。
另外,關於二二八事件中原住民族動態的研究,先行研究指出二二八事件中原住民族行動的多樣性。如陳中禹的研究運用檔案檢視全臺各地區原住民族的對應方式,以及當局在事件中態度的轉變;[2] 陳慧先的研究則透過檔案、口述訪談,進一步梳理了事件期間漢人與原住民族互動的樣態。[3] 這兩篇論文皆指出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亦即原住民族並未於二二八事件中置身事外,而是考量族群內部的實力與利害關係後,選擇與漢人合作抵抗外來的統治者,或者自保。[4] 換句話說,原住民族於二二八事件中的行動,應有著更多樣的樣態。
不過,受限於史料之故,目前的個案研究大多集中在少數原住民族菁英,較缺乏對於其他案件的討論。故本文將延續前行研究「殖民近代化」的論點,並嘗試從其他個案切入,試圖說明戰後原住民族的政治活動情況如何與日治時期的政策發生關聯,而戰後的山地行政又如何影響部落菁英的行動,而得以窺見戰後初期原住民族政治案件的樣貌。
本文將聚焦在出身於宜蘭寒溪村的泰雅族李秀山,他受到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的影響,獲得接受近代正規上級教育的機會,成為寒溪部落的領導菁英。至戰後時期,基於日治殖民壓制的解除,為追求山地發展機會,李秀山作為部落領導菁英延續戰前經驗,致力於寒溪村的公共建設,試圖解決寒溪村長年以來交通不便、瘧疾氾濫、土地貧脊等問題,因而接連提出設置寒溪鄉,以及遷移古魯社土地政策之議,並投身於部落的公共建設。惟戰後多變局勢中,原住民族菁英所需要應付的不僅是部落內的問題,也包含國家體制的介入與政治局勢的動盪,乃至國共鬥爭不斷朝向山地蔓延。李秀山因此成為「臺灣省工作委員會」重要拉攏對象,遂被捲入「北峰區工作委員會」案之中,最終遭到整肅。
本文將以檔案管理局檔案、國史館檔案及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等檔案史料,以宜蘭泰雅族警官李秀山為核心,探討宜蘭地區泰雅族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行動及其在事件後涉入「北峰區工作委員會案」的始末。
* 本文為研討會論文初稿,請勿引用。若有問題請寄信至 60827009L@gapps.ntnu.edu.tw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生。
[1] 范燕秋,〈樂信 ‧ 瓦旦與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探尋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收入許雪姬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8,頁365–392。
[2] 陳中禹,〈二二八事件中原住民族群的動態與形象轉變〉,發表於「新史料與二二八研究學術研討會」(2013年11月29、30日),頁1–29。
[3] 陳慧先,《「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臺北:南天書局,2020),頁167–192。
[4] 陳慧先,《「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頁168。